先說我為什麼要買它吧,我需要有一顆比 EF-M 22mm 還要廣的鏡頭,全幅等效大約是24-28mm,這時候熟悉 EOS M 系統的人一定會直接想到 EF-M 11-22mm 這顆神鏡,但這一顆鏡頭我已經是四進四出了,鏡頭完全沒有問題,說不定以後會再買回來,是因為我實在是超廣角苦手,所以現在把它留在我手上也是浪費,於是把腦筋動到了 EF-M 15-45mm 身上,15mm 在 EOS M 系統上等效大約是全幅機的 24mm ,重點是現在水貨市價只要不到 3000 元的價格,我的想法是,頂多就當一顆 15mm F3.5 的定焦鏡來用,而且還有防手震。
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在等 EF-M 接口的 Sigma 的 16mm F1.4 開賣,在這之前我想試試看,15mm 對我來說到底好不好用,如果好用,到時候就可以考慮買入 16mm f1.4 來當作我的廣角端配置,萬一超級好用,說不定到時候也不用換,最後只花 3000 就搞定我的廣角需求。
另外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,對這顆鏡頭的最大疑慮就是望遠端光圈只有 F6.3,但經過測試,EF-M 15-45mm 焦距來到 40mm 的時候,光圈也還能夠保持在 F5.6,所以如果你把 Canon 這一顆當作是 15-40m F3.5 – 5.6 來看(等效24-60mm),這樣心裡是否會好受一點 ?畢竟體積、重量、焦段、光圈、防手震、畫質不可能全拿,更何況是一顆 kit 鏡,就看自己怎麼取捨了。
來看一下拍出來效果如何(照片可點開有原圖)
既然是為了廣角端而買的,就來看看廣角端的畫質。
15mm F3.5 畫質中央勉強達標,但邊緣不及格,不過仍然有解。
下面這張圖我把腳底貼在畫面底部拍攝,可以清楚看到從腳踝開始,就已經糊得很誇張,相較之下在左後方的人腳上的黑色 Converse 布鞋,都還可以看到 LOGO,新光三越四個紅字下面的緊急出口告示牌上的「出口」兩個字,也還可以看得出來,不過話又說回來,也許是因為底部剛好是一個我們熟悉的東西(腳踝/鞋子),所以一眼就看出來糊掉,如果像是畫面上方的地球,就算仔細去看,可能也看不出哪邊有問題,因為我們對該東西不熟,所以敏感度不會那麼高。下面再放一張完全景色照,也是廣角端 F3.5 拍攝,是否就不會覺得問題這麼大了呢?
所以如果你要用 EF-M 15-45mm 廣角端開 F3.5 拍攝,記得把重要的東西遠離畫面邊緣大約10% 左右的距離,是比較理想的方法。


來看看廣角端晚上的表現
以下兩張不是 F3.5,是 F4,不過效果應該八九不離十。第一張可以看到右邊紅色招牌隔壁黃色店面附近有點模糊,但中央大約是相同景深內的計程車就比較清楚一些。第二張幾乎大家都在同一個景深內,也是可以比對邊緣跟中央的畫質。


接下來是室內廣角端
來看一下拍食物有什麼效果,雖然又是開到 F4,不是最大的F3.5 ,不過我想還是有參考價值的。當你在室內用廣角端來拍攝食物的時候,只要記得最大原則,把主題遠離畫面邊緣 10% 左右的距離,就能夠讓你的主題在景深內的部分都保有還算不錯的畫質,而 15mm F4 也可以做出一些淺景深的效果,幫助你凸顯拍攝的主題,請參考下面的室內照,都是 15mm F4 拍出來的。


再來幾張光線較暗的室內照,不過這幾張是 18mm 拍的,光圈都是 F3.5。



來幾張縮光圈的白天照
話說白天無爛鏡,大家看看效果如何吧。








最後來幾張望遠端





結論
EF-M 15-45mm 賣 3000 元完全是物超所值,15mm 廣角、防手震、只有 130g,中央畫質可接受,要景深也做得出來,對於新手來說是個不可多得的好鏡頭。上面為了讓大家感受原圖,所以都是相機直出 jpg 檔,覺得畫質有點鬆散的話,批次進去縮個圖再銳化,保證緊到不要不要的。
除此之外,最近用慣定焦鏡的我,發現變焦鏡讓我重獲了一些攝影的樂趣,好像回到剛接觸單眼相機的時候,透過變焦環,在廣角端的張力與中焦段的微壓縮感之間調整,隨心所欲感受不同視角變化,這是定焦鏡所得不到的爽快感與方便性。
不過我還是會購入 Sigma 16mm F1.4,原因是試過了 15mm 之後,發現這個焦段對我來說還算好使,而且 F3.5 在某些場合真的稍微吃力了些,其實拿這兩顆來比較其實沒什麼意義,定焦跟變焦,且價格差了三倍多,單純是因為我當初就是想要一個廣角鏡,所以再次提起此事。
EF-M 15-45mm F3.5-F6.3 是一個好鏡頭,在體積、重量、焦段、光圈、防手震、畫質之間做出不錯的平衡,就像打電玩一開始要選角色一樣,你要選擇所有能力都平均的角色,還是某一種能力特別強的,使用起來都會有不同的樂趣,每次出門前依照當天心情挑選鏡頭,拍攝當中可能遇到許多限制而出現的困難,要怎麼一一解決與取捨,我想這就是可換鏡頭相機的迷人之處。